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启刚:共建体育湾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据中国基金报报道,2025年全国两会已拉开大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启刚在体育湾区建设方面,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体育特色城市。建议支持广州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中心,大力发展羽毛球、足球、马拉松等特色项目。支持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大力发展网球等特色项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体育盛事之都,大力发展橄榄球、足球、水上运动等特色项目;支持澳门大力发展赛车、支持佛山建设世界武术功夫名城、东莞建设国际篮球名城、中山建设国际棒球名城、江门建设排球名城等。第二,引育并举共同打造品牌体育赛事。传承粤港澳合作基础,持续打造及创新“省港杯”品牌,在足球比赛的基础上,增加篮球、羽毛球、网球、赛艇、帆船等项目,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博览会、体育旅游展,逐步将其打造成体育湾区的体育品牌IP名片。同时,借助粤港澳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机遇,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的经验与国际资源,积极谋划共同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大型赛事,共同探索举办世界杯、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共同发展具有岭南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品牌。
第三,奋勇争先建立区域协同备战体系。立足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竞赛需要和粤港澳竞技体育共同提高的长期目标,支持香港、澳门高水平运动队提前赴广东省内全运会比赛场馆适应训练,支持广东高水平运动队提前赴港澳地区全运会比赛场馆适应训练。结合粤港澳优势体育项目布局,在区域内布局一批区域性、特色化的训练中心和基地,探索推动粤港澳高水平运动队共享训练基地服务机制。
第四,优化环境大力发展体育总部经济。充分发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体育企业总部亚太区总部,充分发挥南沙“立足湾区,链接港澳、面向世界”定位,联手相关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和机构,探索大湾区内场地共享的可行性,着手成立亚太区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联盟,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体育资源集聚中心。第五,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国际体育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利用全运会契机及粤港澳三地沟通机制,以香港奥林匹克学院为蓝本模式,打造大湾区奥林匹克学院,为国家培养专业体育人才,以南沙区为核心,积极引进区域内高水平专业体育院校,积极培养高水平教练员、体育经纪人、运动处方师、体育科研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为国际组织输送中国优秀的专业运营及管理人才,增加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的话语权。“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发展体育湾区的基础,通过政策配合将可以透过体育为载体,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作用。”霍启刚称。国际奥委会呼吁允许俄选手参加资格赛,2026年冬奥会向俄罗斯打开大门?
据“今日俄罗斯”援引瑞典媒体的报道称,国际奥委会已向国际冬季项目联合会发出呼吁,希望能允许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参加2026年冬奥会的资格赛。
俄罗斯方面也在积极行动。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明确表示,俄罗斯将全力以赴,确保其运动员能参加明年即将举行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佩斯科夫进一步阐述道:“至于团体项目运动员,我们会继续与国际奥委会保持密切沟通。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捍卫我们运动员和奥运代表队的利益。当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
据文汇报报道,俄罗斯参与明年米兰冬奥会的具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月下旬即将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此次选举的候选人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上,观点分歧明显。约旦的费萨尔·本·侯赛因亲王援引《奥林匹克宪章》,强调国际奥委会不应介入政治事务,应让体育回归纯粹。而另一些候选人则持强硬立场,例如世界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他曾言辞坚定地表示“田径运动不会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其态度不言而喻。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约翰・伊利亚什则表示支持继续采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个人中立运动员模式,试图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