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增生:受传承初心 创铅球辉煌
讲述人:李梅素
大家好,我是李梅素,今天讲讲何练,和河北铅球传承的故事。
在我眼里,让河北铅球项目成为优势项目是何练的初心,让铅球项目走向世界、长盛不衰是他的使命。何练一生都在为此奋斗,为此创新,为此奉献。
何练也是运动员出身,拿过第一届全运会标枪冠军、铅球亚军。他一直有个梦想,能代表中国去拿世界冠军。因为身处特殊年代,他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就下定决心培养弟子去完成这个梦想。
铅球传奇教练何增生
我在1976年,进入河北田径铅球组。当时何练选我,是在石家庄地区田径运动会上。我当时是18岁,身高有1米74,因为练过篮球,体育成绩比较好,所以,参加了跑、铅球、铁饼、标枪等比赛。
何练在看我铅球比赛时,虽然没有练过,但他感觉,我出手的那一瞬间,手感比较好,脚步动作比较灵活,练铅球应该是个好苗子。就问我,你喜欢练铅球吗,当时,说实话我更喜欢篮球,但是,在何练面前我有些腼腆,就犹犹豫豫的说,喜欢。就这么着,来到了省队铅球组,开始了我的运动员生涯。
何增生指导弟子李梅素训练
刚开始训练时,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训练量比较大,累。我记得,训练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上午8点半,到中午12点半,训练了4个多小时,下午从2点半,到6点10分,训练了3个多小时。
技术训练课,最多时能投300多次球,我们比赛用球是4.5公斤,但训练的时候,一般用5公斤、6公斤的铅球,最沉的能到7公斤。一堂训练课下来,推的重量达到了近2吨。相当于推着一辆小汽车跑俩小时。
力量训练课,量更大,推杠铃的重量,从60公斤到140公斤。一堂课要推60多组,总量能达到5吨左右。说实话,训练结束我就躺在地上,不想动了,吃饭端碗,手都是抖的。
这种“完整技术天天练,关键素质不间断”的训练理念,再配合
大运动量训练,是何练的创新,也是对前苏联训练方法的挑战。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有人批评他,说你这也太狠了,简直就是在“玩命”,比赛就推6次,你训练这么多干什么。大会、小会的都点这个事,说他,看到铅球,就像看到钱一样,捡的越多越好,就像个“财迷”。
但是,实践证明,何练是对的。刚进队时,我的成绩是10米02,到1979第四届全运会时,我的成绩达到了16米33,并且拿到了全运会第二名,此后又接连拿到了1982年亚运会冠军和1984年洛杉矶会的第五名。
1982年,李梅素获得亚运会冠军,并打破赛会记录
这个时候,按照我的想法,可以稍微松口气了,毕竟拿到了亚洲冠军。但何练并没有表现出有多高兴,也没有夸奖我,只是说,成绩还不错,继续努力。
听到这话,我有些失望。还要让我继续努力,继续苦练,一想到接下来,每天要投那么多球,就有点发憷,还不敢问,教练为什么不表扬我,就这么一直闷在心里。
不过,此后,训练中,我练的不好,教练反而更多的是鼓励我。而我练的好的时候,特别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他就挑毛病,特别是技术上,给我的感觉,像是拿着放大镜,在找我技术中的问题。
以至于每次训练后,都有意躲着教练,就怕他挑我技术动作上的毛病。可是越躲,感觉何练越是盯着我,对我技术动作的打磨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达不到他的要求,就别想休息。就在这提心吊胆的日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成绩也在逐年提高。
1988年4月23号,汉城奥运会之前,我投出了21米76,创造了新的亚洲记录,至今还没有人打破。这个成绩,在当时是排在世界第二名。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
这时,何练心中想的就是,奥运会上一定要拿奖牌,让中国的铅球,真正走向世界舞台。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中国,乃至亚洲,田径项目很少有拿到奥运奖牌的。
以前,每到赛前,何练和我聊天,都是问一些很详细的问题,比如,感觉身体状态怎么样,技术上感觉怎么样等,训练安排也是完全按照他的意思来,从没用过商量的口气。
而这次来参加奥运会,他完全变了,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每天见到我都是微笑着,简单的问我吃的怎样,而且和我商量,今天想练点什么,先投几球好不好。给我的感觉,何练不是那个严厉的教练了,而是个照顾我生活起居的保姆。
我记得当时我有点着凉,鼻子不通气。教练就很轻松的说,我感觉问题不大,没事,你放心,尽力打比赛就是了。我知道,这是他有意识的给我减压。
比赛那天,头入场,何练笑着和我击掌,说,放松,加油。我也是信心满满的走进场地。但是,当比赛开始后,我还是很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当时,第一投,因为紧张,身体僵硬,没有投好。
我就回头看看台上的何练,他微笑着,用手势告诉我,不要着急,右脚动作再快些,上体再压低些。但是,当时我总感觉他和以前有些不同,后来才注意他在一根接一根的抽烟,看起来很用力。
比赛结束后,他才告诉我,当时他非常紧张,甚至不敢看比赛,但又不能不看,因为要指导我,还不能让我看出来他紧张,只能抽烟顶着,缓解一下情绪。
不过,当时我不知道这些,只是看到何练的手势后,我就没那么紧张了,发挥也越来越好。我是第四投投出了21米06。何练就用手势告诉我,是第三名,应该能拿下这枚铜牌了,我如释重负的长出一口气,冲他笑了笑。他在看台上也向我竖起拇指,点点头,意思是很好。
颁奖的时候,因为这届奥运会,我是唯一一名亚洲运动员,拿了田径项目的奖牌。亚洲观众还有运动员、教练员都没有走,都在等着看我领奖。大家都为我们高兴,鼓掌。
赛后接受采访时,好多亚洲媒体记者,在采访之前都对我说,感谢中国,你是我们亚洲人的骄傲。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很自豪。
因为,此前,田径项目都是欧美人的天下,中国运动员,其他亚洲选手,都很难获得奖牌。我记得前几天,田径项目颁奖,没有多少人看,特别是亚洲的运动员和观众早早就退场了。
而且,我也明白了,何练此前的压力有多大。说肩负着全亚洲人的希望都不为过。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何练在赛前对我身体和竞技状态的调整,都有着精细计划和安排,我才能发挥出比较好的竞技水平。
另外,从专业角度讲,与对手相比,论力量、身高、体重我都不占优势,但就是技术上的优势,让我能战胜许多选手,获得奥运会铜牌。
而技术上的优势,是经过何练成百上千次的打磨,精雕细刻,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训练体系。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的技术是世界最好的技术之一。
我拿了全运会、亚运会冠军,获得了奥运会铜牌。可以说,当时对于何练来说,已经是初步完成了他的目标,让中国铅球走在了世界前列,让河北铅球成为了优势项目。
在国际比赛中,李梅素获得多枚奖牌
但是,何练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使命,就是让河北铅球长盛不衰。他觉得,仅仅靠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教练团队。
汉城奥运会不久,何练就正式和我说,要培养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
其实,早在80年代初的时候,何练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没和我明说。但是,比赛中,他一直都在有意的培养我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比如,他经常让我观察,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印象比较深的是在1985年,南京国际邀请赛,当时有世界纪录保持者和世界冠军参加。
何练嘱咐我,要注意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何练指点说,看比赛,要看门道,不是热闹。看什么?就要看人家的技术、细节,包括比赛意志品质。慢慢我就有了心得,发现那些优秀运动员做技术动作时,重心压的比我低,腿部力量很大,经过多次观摩,再经过何练的讲解,我才明白应该怎样去观看比赛。
何增生与李梅素总结训练情况
何练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我,他的敬业精神、人格境界更是深深影响着我。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除了铅球,我没什么个人爱好。这点,在何练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他喜欢铅球到了痴迷的程度,和他聊天,三句话不离铅球。他执教38年,没有缺过一趟训练课,经常是带病坚持指导训练。
我刚开始跟何练训练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冬天,衣服、鞋都不怎么保暖,训练场地没有遮挡。我推球的时候,铅球冰凉,放到脖子这就沾掉一层皮,冷到了这种程度。
我当时想,这么冷,教练应该不让我们练了吧。结果没想到,何练来了以后,二话不说,蹲在场地边就指挥我们训练。当时,他披着一件军大衣,脚上是飞跃田径鞋,穿着毛线袜子。
就那么一直蹲着,在场边指导训练,我们训练中活动着还没事,他一蹲就是2个多小时。等训练结束,我们往回走时,他才站起来。可刚一迈步,就是一个趔趄,一条腿跪到了地上。我们赶紧跑过去,扶他,他说没事,就是蹲时间长了,腿有点麻。
结果,等了一会,他还是不敢走路,我们就问,您怎么了。他才小声说,脚有点疼。我们赶紧搀着他在路边坐下,脱了鞋一看,才发现脚冻得又红又肿,因为对我们训练太投入,他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当时我看着,心里非常心疼。
可能因为平常不注意这些细节,也可能是常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身体开始报警。
1993年,我们坐火车去济南参加全运会预赛。下了车往出站口走,他开始是在队伍前边,后来我看不到他就回头找,发现他在队伍的最后边扶着墙慢慢的往前挪。
我跑过去一看,他的脸色非常难看,出虚汗,嘴唇都是紫的,呼吸都不顺畅。我一下子就有点蒙了,非常紧张,就赶紧扶着他,问怎么了,他有气无力的说,心脏感觉不舒服。只能叫120把他拉到医院,医生检查完就说心脏病需要静养,不要激动、不要劳累。
我以为,何练怎么也得歇两天,接下来的训练、比赛只能队员独立完成了。
可没想到,第二天适应场地的时候,一回头看到他站在队员身后。大家都很惊讶,也很担心。我们看到他脸色特别苍白,都劝他回去休息,他说,没事,这不带着药吗,不来看看,我也躺不住呀,不放心。我当时说,您都病成这样了,还惦记着比赛,您要是有个好歹,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办啊?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转,也不敢擦,怕何练说我们没出息。
何练看到我难过,他的表情却很放松,说:我没事,无所谓,不就是身体不舒服吗,有啥可哭的。我当时就想,有这样敬业的教练,我们运动员能不拿成绩吗。
从那时开始,他是常年带着药,常年带病坚持指导训练。他60多岁的时候,身体已经有些虚弱了。有一次,从家到训练场,1000多米的距离,走一会歇一会,一直冒虚汗,中间休息了10多次才走到场地。
再后来,师妹李梅菊告诉我,训练的时候,何练感觉不舒服时,就抽烟缓解下。因为,何练在训练的时候,从不抽烟。烟抽得多,就说明难受的程度大。有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的抽,他还是坚持在场边坐着,等训练结束才离开场地。
一直到他病的实在不能动了,才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训练场,躺到了医院,但在心中时时刻刻牵挂的还是铅球。
我们每次去看望他,他都说,等我好了,还要带队员们训练,陪你们比赛,看你们拿奖。我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就是对铅球有感情。你们要多给我讲讲训练和比赛的事,不然我放心不下呀。
何练即便在病重的时候,身边都离不了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跟了他几十年了,这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1974年以来女子铅球各类大赛的成绩,省运会、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记着每一个运动员的名次和成绩。可以说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离不了铅球,他对铅球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深入骨髓的爱,正是我们河北女子铅球在亚洲长期保持领先的最大秘密。
何增生笔记本中记录着女子铅球各类大赛成绩
何练一辈子,所有心思都在铅球事业上,其他事情非常豁达淡泊,涉及名利、待遇等等从来不提、不争。比如,多年以前的训练场地,没有遮阳棚、照明、电扇等设施。
夏天训练顶太阳、冬天训练顶风霜,一般冬天的时候,下午5点半天就黑了,投球都看不清。我们就说,何练,您看咱们铅球的成绩还不错,能不能向领导提个要求,给场地修缮一下,安个灯什么的。何练就说,这是我们的工作,吃喝穿都是国家供给,我们就应该拿出好成绩来回报国家,不能总想着向国家提要求。他总说,先做人,后做事,行得正走的端,领导自然会看到,也自然会想着我们的付出。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何练用生命诠释着体育精神,这种奉献终生、鞠躬尽瘁的优良作风,让河北的铅球事业实现了腾飞,实现了历史突破,成为燕赵体育的传奇。
在何练的培养和引领下,我一辈子踏踏实实工作,就干了一件事,就是推铅球。在继承何练的训练体系后,我培养出了世界冠军巩立姣。她现正在国家队,备战下月举行的田径世锦赛。
李梅素与弟子巩立姣在训练力量
作为何练的弟子,我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将何练的训练体系和精神传承下去。传承他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传承他奋发有为的执着精神;传承他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
我没有华丽的词语,去赞扬我的教练,也没有任何言语,能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只能用和他一样,朴实的言语说一声,“教练,我们会将铅球事业发展传承下去,请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