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分钟”:台上的精彩 幕后的英雄
2018平昌冬奥会于2月26日闭幕。闭幕式上,下届冬奥会举办地——北京,向全世界呈现了精彩绝伦的8分钟演出。完美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北京8分钟”惊艳了世界,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非凡、卓越的视听盛宴,同时宣告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曾经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大放异彩,通过二胡、琵琶、腰鼓、民歌、武术、戏曲等中国传统元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今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总导演依然是张艺谋。如果说雅典版“北京8分钟”讲的是“中国以前有什么”,那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讲的就是“中国现在有什么,将来还会有什么。”前者更像一个中国文化的大拼盘;后者则是通过8分钟展示14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呈现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传递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表演中贯穿始终的两只“滑冰”的“熊猫队长”让人印象深刻。演员要穿着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熊猫队长”木偶进行轮滑表演,所以重量需要控制到非常轻。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制作团队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反复对比,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了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最终版的熊猫木偶道具,高2米35,却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轻了几十斤。舞台中央承载屏幕的智能机器人舞蹈动作灵活多变,不禁让观众发出赞叹。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机器人不但要完成了自己动作编排,更要与演员、地面投影进行联动表演,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首先是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其次,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此次的“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些花哨的动作等。
虽然“北京8分钟”的表演时间很短,但在其背后,除了204人的导演和保障团队夜以继日工作外,72名上台表演的演员也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们进行了87天的全封闭训练,这一切只为了让“北京8分钟”在平昌绽放光芒。在“北京8分钟”的整个演出过程中,有48名演员只出现在正式表演前,他们两人一组,前面的人负责方向和牵引、后面的人负责发力推动,共同推着机器人和“冰屏”最先上场,机器启动后则迅速下场。为尽量不让现场观众看出来,他们一身黑色紧身衣,只露出眼睛部分。听到机器启动成功的指令,他们的任务完成,总共上场时间不到3分钟。来自河北唐山的王铭言,就是众多未露面的幕后英雄之一。
今年上大三的王铭言,是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足球专业的学生,他负责24块冰屏中的5号屏。12月1日起,他和同伴们开始在北京昌平训练基地封闭训练。集训时,他们每天要推着至少800斤的道具来回走上千米。开始推的训练屏是600斤,真正用在表演中的屏是800斤,需要他们做大量的力量训练。推屏演员另外一个练习要点就是动作协调统一,这48名演员要将24台机器人推到指定位置,机器人接受统一指令启动。只有这个环节正常了,接下来的8分钟才能正常进行。
在去平昌之前,签了保密协议的王铭言还需要对家人“守口如瓶”。直到出发前往平昌的前一天,他们才告诉家人,“初十晚上看冬奥会闭幕式直播,里面有我。”虽然不会露面,但他的家人还是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他的演出。“这么多的人里面,又你一个人的位置,这么唯美壮观的画面中有你们87天的付出。你们的付出是中国人的骄傲。”王铭言的家人在朋友圈中写道。“这次去韩国,亲自感受了冬奥会,对2022年冬奥会更加期待了。虽然辛苦但是觉得很有意义。收获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能代表国家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我们的文化,感觉很光荣,特别激动。”王铭言说。(记者 郭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