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体育局

菜单
    主页 > 群众体育 > 体质监测 >

体医融合大有可为

体育与医学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双胞胎”。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全速推进中,如何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更好融合,发挥1+1>2的效果?医疗界和体育界开始行动。

健康服务链条存在缺环

“体育健身科学指导的环节目前有所缺失,使运动并不一定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近日在京举行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该中心主任郭建军坦言,现在大家都知道运动可以促进健康,但自身最需要什么样的运动,了解却非常有限。

201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对北京市景山学校11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骨密度测试,其中50%学生骨密度不足,女生的骨密度极低率达到了4.9%。“这不是因为缺钙,而是缺乏骨质增强性运动。”郭建军说,缺乏科学指导会导致运动的健康效率不够。运动状态下患者用药如何考虑,也存在体医脱节。如某些降压药物排钠,运动也排钠,低钠可能危及生命。

来自医疗界的人士对体医融合也多有期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威说,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处方很重要。但医生未接受过系统的运动相关专业培训,对病人的运动指导偏理论性,亟待加强医疗和运动专业协作。“体育工作者兼具运动的‘营养师’和‘厨师’双重身份,盘活现有资源,加强合作,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是很有益的补充。”

三个融合和一个结合点

“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中,只有0.5条与体育有关,太少了。”郭建军说,在跟临床医生的交流中,自己的一大感触是要从医疗看体育,重新发现体育;从体育看医疗,重新认识疾病。这两个重新认识是体医融合的前提。体育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更应是维护生命的教育,要区别于传统的运动技能,着力发展健康运动技能。

郭建军认为,体医融合首先要解决运动的安全性,包括血糖安全、心脏安全、避免伤病。其次是解决运动的有效性。有效性又分为近期和远期效果,比如婴幼儿体育锻炼在一两年内看不到效果,但真正的效果可能影响终身。第三是运动的可持续性。临床康复训练往往让患者感到枯燥单调,难以坚持,有效果的运动需要通过快乐感的获得,才能得以持续。

“奥运会冠军绝不是单纯靠意志品质就能拿到的,背后需要大量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郭建军说,体医融合也包括技术融合和资源融合。竞技体育的科技成果可以和临床技术相融合。全国有200万名的健身指导员以及众多的健身指导场所,有助于解决医院在运动康复方面人手、场地短缺的问题。

“运动处方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点。”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教授提出,体医结合关键是建立运动处方库。不运动有害,不当运动同样有害。要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素质等,选择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美国已逐步建立各种细化临床诊疗指南的运动处方库。

体医融合创新已经在路上

曾在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工作的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对梅奥高度重视运动康复印象深刻:梅奥中心针对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团队中,有8人是运动康复师,占整个团队人数的近一半。

李光熙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专家合作,在冠心病等慢病患者管理中探索体医融合。他提出,患者单人运动训练效果不好,依从性差,团队训练效果更佳;训练要增强趣味性,让患者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同时要注意运动安全。在运动治疗中,体质测试应得到重视,可作为不良生活方式的“标志物”,运动相关生化指标要列入监控体系,用于判断运动强度。

 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各种减重指南都提出,要增加运动,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闫洁介绍,从去年开始,该院与体科所合作开展讲座,每月一次现场指导,最近还与第三方合作开发App,指导小患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运动。

 “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找出适合青少年管理的体医融合模式。”闫洁说。

 科研创新更是体医融合的重要使命。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肖乐说,活动减少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该院将抑郁症作为体医融合的突破口,最近与体育研究部门合作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针对抑郁障碍全病程干预策略开展研究。

责任编辑:河北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