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滑雪女王玛莉·比约根的训练学特征之二 ——巅峰阶段
越野滑雪女王玛莉·比约根的训练学特征之二
——巅峰阶段
项目:2019年度国家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的体能训练和训练监控关键技术》
摘要:挪威的玛莉·比约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女子越野滑雪运动员。通过对玛莉·比约根巅峰阶段(2010-2015年期间)的训练日志,访谈和生理学测试结果的分析。对训练内容、强度、手段等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对不同训练阶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低强度训练从一般准备期的76h/月,下降到专项训练期的68h/月,再下降到比赛期时的55h/月;中等强度训练从一般准备期的2.8 h/月下降到专项训练期的2.2 h/月和比赛期的1h/月;高强度训练从一般准备期的2.8h/月增加到专项训练期的3.2h/月和比赛期CP的4.7h/月。本研究提供了世界最优秀的女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巅峰阶段每年中不同训练内容、强度和手段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掌握越野滑雪项目的竞技能力特征和训练制胜规律,助力我国越野滑雪项目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实现历史性突破。
关键词:巅峰阶段;周期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
(图片来源: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
玛莉·比约根在2010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连续5个赛季中,年度排名和FIS积分分别为2.5±0.8和9.3±3.0。期间的生理学测试结果见表1,VO2max的平均水平为4.39±0.09L/min和67.7±1.7ml/kg/min,且GP2阶段的水平高于GP1阶段。无氧阈水平对应的VO2约为89%VO2max。
表1 Marit Bjørgen在2010-2015年间的生理学数据
年份 (年龄) | 阶段 | VO2max (L/min)* | VO2max (ml/kg/min)* | VO2@AT (ml/kg/min)* | VO2@AT/ VO2max(%) | V@AT (km/h)* |
(30) | GP1 | 4.23 | 64.7 | 58.9 | 91.0 | 9.8 |
GP2 | 4.49 | 69.5 | 61.1 | 87.9 | 10.9 | |
2011 (31) | GP1 | 4.31 | 66.4 | 57 | 85.8 | 10.3 |
GP2 | 4.39 | 68.4 | 59.2 | 86.5 | 10.7 | |
2012 (32) | GP1 | 4.47 | 68 | 60.7 | 89.3 | 10.8 |
GP2 | 4.52 | 70 | 63.6 | 90.9 | 10.9 | |
2013 (33) | GP1 | 4.33 | 66.4 | 58.7 | 88.4 | 10.6 |
GP2 | 4.37 | 66.7 | 61 | 91.5 | 10.8 | |
2014 (34) | GP1 | 4.42 | 69 | 59.4 | 86.1 | 10.7 |
GP2 | -- | -- | 60.8 | -- | 11.2 | |
平均值 | 4.39±0.1 | 67.7±1.7 | 60.0±1.8 | 88.6±2.2 | 10.7±0.4 |
注:VO2max表示最大摄氧量,AT表示无氧阈预估水平,VO2@AT表示跑步时达到无氧阈水平时的摄氧量,V@AT表示无氧阈水平时的速度,GP1表示一般准备阶段1,GP2表示一般准备阶段2,*表示跑台坡度为10.5%。
根据训练内容的详细设计,对2010年5月-2015年4月期间共2713次训练课进行了训练阶段的划分(见表2)。总训练量为937±25h,分布在543±9次训练课中,包括849±18h(91%)的耐力训练,75±21h(8%)的力量训练和14±2h(1%)的速度训练。年训练周期内不同阶段中的月和周训练模式见图1和表3。
表2Marit Bjørgen年周期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
阶段划分 | 年度训练时间 | 持续时间(天) |
一般准备期(GP) | 5月-10月 | 184 |
一般准备期1 (GP1) | 5月-7月 | 92 |
一般准备期2 (GP2) | 8月-10月 | 92 |
高原训练前准备期 | 高原训练前14 -1天 | 14 |
高原训练期 | 高原训练期间14天 | 14 |
高原训练后期 | 高原训练后1-14天 | 14 |
专项训练期(SP) | 11月-12月 | 61 |
比赛期(CP) | 1月-3月 | 90 |
冲刺训练前期1 | 赛前42-29天 | 14 |
冲刺训练前期2 | 赛前28-15天 | 14 |
冲刺训练期 | 赛前14-1天 | 14 |
注:4月被定义为再生阶段,不包括在其他任何一个阶段中。但是年度总训练时间包括4月份的训练时间。
图1 Marit Bjørgen在2010-2015年间各训练阶段中总训练时间的分布
表3 Marit Bjørgen在2010-2015年间各训练周期内的周训练分布
GP1 | GP2 | SP | CP | |
训练总量 | ||||
时间 | 20.9±1.3 | 21.7±0.6 | 18.4±0.5 | 14.7±0.8 |
课次 | 10.8±0.3 | 11.1±0.2 | 11.7±0.5 | 10.5±0.6 |
训练内容 | ||||
耐力(h) | 18.3±0.6 | 19.4±0.6 | 16.9±0.4 | 14.0±0.7 |
力量(h) | 2.2±0.6 | 1.9±0.7 | 1.2±0.3 | 0.6±0.2 |
速度(h) | 0.4±0.1 | 0.4±0.1 | 0.2±0.0 | 0.1±0.0 |
训练手段 | ||||
专项训练(h) | 9.8±0.5 | 10.0±0.5 | 13.3±1.2 | 12.0±0.8 |
非专项训练(h) | 8.8±0.6 | 9.7±0.4 | 3.8±0.9 | 2.1±0.3 |
专项/非专项(%) | 53/47 | 51/49 | 78/22 | 85/15 |
强度的时间分布 | ||||
LIT(h) | 17.2±0.5 | 17.9±0.6 | 15.7±0.4 | 12.7±0.7 |
MIT(h) | 0.6±0.2 | 0.7±0.1 | 0.5±0.1 | 0.2±0.0 |
HIT(h) | 0.5±0.1 | 0.8±0.1 | 0.7±0.1 | 1.1±0.1 |
LIT/MIT/HIT(%) | 94/3/3 | 92/4/4 | 93/3/4 | 91/1/8 |
强度的课次分布 | ||||
LIT(次) | 7.1±0.3 | 6.9±0.3 | 7.8±0.5 | 7.3±0.5 |
MIT(次) | 0.8±0.2 | 0.9±0.1 | 0.8±0.2 | 0.5±0.1 |
HIT(次) | 0.9±0.2 | 1.6±0.1 | 1.9±0.3 | 2.1±0.2 |
LIT/MIT/HIT(%) | 80/9/11 | 74/9/17 | 74/8/18 | 74/5/21 |
LIT的分类 | ||||
<50min(<>次) | 0.2±0.2 | 0.1±0.1 | 1.9±0.7 | 2.8±0.5 |
50-90min(次) | 1.0±0.2 | 1.1±0.3 | 1.7±0.6 | 1.3±0.4 |
90-150min(次) | 4.4±0.5 | 4.0±0.4 | 3.2±0.2 | 2.4±0.4 |
≥150min(次) | 1.6±0.5 | 1.8±0.1 | 1.0±0.4 | 0.7±0.2 |
每次训练课平均时间 | ||||
LIT(h) | 2.0±0.1 | 2.1±0.1 | 1.3±0.1 | 1.4±0.1 |
MIT(h) | 0.8±0.1 | 0.8±0.1 | 0.7±0.1 | 0.5±0.1 |
HIT(h) | 0.5±0.0 | 0.5±0.0 | 0.4±0.0 | 0.5±0.1 |
比赛 | ||||
用时 | 0.1±0.1 | 0.1±0.1 | 0.4±0.1 | 0.7±0.1 |
次数 | 0.2±0.1 | 0.3±0.2 | 1.1±0.2 | 1.5±0.2 |
1耐力训练
依据训练强度划分标准,92.3±0.3%的耐力训练总时间被划分为LIT,2.9±0.5%被划分为MIT,4.8±0.5%被划分为HIT(包括比赛),LIT、MIT和HIT的课次分布为76.1±1.1%、7.3±1.2%和16.6±1.2%。
LIT的年训练量为784±10h。LIT的月训练量从GP阶段的76h,下降到SP阶段的68h,进一步下降到CP阶段的55h,但是LIT的课次在整个阶段中相对稳定,均为31.8±1.6次/月。因此,LIT课的平均持续时间从GP阶段的2.0h,下降到SP阶段的1.5h,再下降到CP阶段的1.3h。LIT课的持续时间分布为4%(<50min<>),10%(50–90min),42%(90–150>min)和23%(≧150min)。剩余21%的LIT时间为MIT、HIT或力量训练课中的热身或放松练习。各阶段中不同种类LIT课次的数量见图2A。
MIT的年训练量为24.6±3.6h。MIT的月训练量从GP阶段的2.8h减少到SP阶段的2.2h,再减少到CP阶段的1.0h。GP1,GP2和SP阶段中,MIT的月训练课次相对稳定,均为3.5次。MIT课的平均持续时间从GP阶段的0.8h减少到SP阶段的0.7h和CP阶段的0.5h。每年35±5次的MIT课中,包括20%的持续训练课,48%的间歇训练课(间歇时间为6~10min)和22%的间歇训练课(间歇时间为10~15min)。最常见的MIT课包含5组×7-8min,组间间歇1-2min的训练。年周期的不同阶段中,专项MIT课次的安排见图2B。
HIT的年训练量为40.4±3.6 h。HIT的月训练量从GP1阶段的2.0 h增加到GP2阶段的3.7h,然后在SP阶段轻微下降到3.2h,在CP阶段增加到4.7h。HIT的月训练课次从GP1的4.1次增加到GP2的7.0次,再增加到SP的8.2次和CP的9.2次。除SP阶段外(0.4h),HIT课的平均持续时间在各阶段中大致相同,均为0.5h。每年比赛的次数为38.6±6.3次(70%为长距离项目,30%为短距离项目)。比赛时间从GP阶段的0.5h/月,增加到SP阶段的1.6 h/月,再增加到CP阶段的3.1h/月。比赛占HIT总时间和总课次的比例分别为42%和49%。每年79±8次的HIT课中,包括45%的持续训练课(包括长距离项目比赛),38%的间歇训练(间歇时间为4-7min)和14%的间歇训练课(间歇时间<4min<>,包括短距离项目比赛)。最典型的HIT间歇训练课是5组×4-5min,组间间歇2-3min的训练。年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专项HIT训练课次的安排见图2C。
图2 Marit Bjørgen在2010-2015年间各训练阶段月训练课次的分布
(A图:LIT,B图:MIT,C图:HIT)
2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
在2010-2015年期间,重要的变化是力量训练的年训练时间从前2年的51h(包括43%的核心稳定训练和57%的负重训练)增加到了后3年的90h(包括50%的核心稳定训练和50%的负重训练),这种增加是由训练课次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所导致的,其中课次从55次增加到了75次,持续时间从0.9h/次增加到1.2h/次。力量训练的月训练量在GP阶段的6.0~10.9h,到SP阶段的2.6~4.2h,再到CP阶段的1.7~3.0h。
5年间,各阶段负重训练和核心稳定训练的比例相对稳定,其中负重训练的量从GP阶段的50%,增加到SP阶段的60%,再进一步增加到CP阶段的65%。典型的力量训练课包括30-45min的核心稳定训练,然后是30-45min的负重训练。核心稳定训练部分包括针对越野滑雪专项动作中参与力量传递肌群的各种练习,以及针对越野滑雪时从功能上稳定和移动运动环节的练习。负重训练部分包括1-2种腿部练习(如下蹲)和3-4种上身练习(如坐姿下拉,站立同推,引体向上,仰卧下拉和上拉)。
速度训练的年训练量为14±2h,包括11.1h的滑雪专项训练和2.5h的跳跃/爆发式训练。月训练量从GP阶段的1.7h减少到SP阶段的0.9h和CP阶段的0.5h。速度训练每年约进行64±9次,常见的形式是6-10组×10-20s的短距离冲刺或5-8组×10-15次采用越野滑雪专项动作进行的爆发式跳跃练习,这些练习常安排在90-120min的LIT课中或在力量训练前进行。
(图片来源:国际越野滑雪联合会)
3训练手段
耐力训练和短距离冲刺训练每年约63±3%(545±18h)的训练量采用的是专项手段(即采用自由式和传统式技术进行滑雪或滑轮训练),剩余37 ± 2% (318 ± 18 h)的训练量采用的是非专项手段(34%的跑步和3%的自行车)。专项手段训练的比例从GP阶段的52%,增加到SP阶段的78%,再进一步增加到CP阶段的85%。专项训练的时间也从GP阶段的44h/月,增加到SP阶段的58 h/月,但是到CP阶段略下降至52h/月。专项训练分别占LIT、MIT和HIT年训练量的62,83和72%。图3A-D展示的是不同强度和训练阶段中运动手段的分布情况。传统式/自由式技术在总训练时间、LIT和HIT中的分布基本相同,分别为48%/52%、49%/51%和49%和51%,但是在MIT中,自由式技术训练的比例更高,达到了61%。
图3 玛莉·比约根在2010-2015年间各训练阶段专项、非专项月训练时间的分布(A图:耐力训练总时间,B图:LIT总时间,C图:MIT总时间,D图:HIT总时间)
4总结
玛莉·比约根在巅峰阶段每年不同训练内容、强度和手段的分布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我国越野滑雪探究其项目特征和训练规律。
参考文献
[1] Solli GS, Tønnessen E, Sandbakk Ø.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Female Cross-Country Skier. Front Physiol. 2017 Dec 18;8:1069.
编译
1 杨贤罡,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于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运动表现的生物学机制。香港浸会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8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4次,参与编著2本,获省部级奖励1项。
2 王敬茹,女,硕士,副研究员,河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任职于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监控与机能评定。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3本,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部级奖励1项。
校对:许文龙、白雪桦、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