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体育局

菜单
    主页 > 体坛冀语 >

因为喜欢 所以坚 ——记国际摔跤业训教练李志国

       今年40岁的李志国在国际摔跤项目上摸爬滚打了将近三十年。期间有过惊喜也有过沮丧,虽然目前该项目的内外部环境都不尽人意,但是因为内心的不舍让他依然坚持在业训第一线,目的是让该项目能够再现辉煌。
被迫退役开始教练生涯
       出生在衡水的李志国目前在石家庄新华体校任国际摔跤教练,说起自己的运动生涯李志国并没有过多的描述,“我的运动员生涯很简单,因为1994年拿过省运会冠军,所以幸运的入选了省队。”不过,两年后李志国被迫“退役”了,“膝盖部位受伤手术,不能再继续训练了,就去上了学然后在1999年开始负责省二线队员的训练。”
       这一干就是4年,期间李志国积累了丰富的训练小队员的经验。“当时就考虑应该找个更能发挥自己所学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项目,使这个项目的魅力让更多人去体会。”于是,经过认真考虑,李志国选择了石家庄新华体校开始了自己的业训教练生涯。
       当教练不易,当业训教练更不易,“感觉有点像保姆。”五大三粗的李志国说这话时有些腼腆,本来嘛,一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照顾一帮10来岁的小孩确实有些尴尬。“吃饭穿衣甚至睡觉等都得考虑。”这哪是一个大男人应该干的活呀,“不过,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慢慢去适应。”
业训出成绩选才是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志国慢慢体会到与照顾队员的起居生活相比,专业训练才是最难的一道关口。“因为要想练好摔跤会牵涉到很多方面,比如身体重心的把控、脚步的灵活程度以及多个技术动作的衔接等。”之间如果一个动作不到位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反应可能都会慢半拍从而输掉比赛。“因为他是人跟人之间的接触,你的反应速度跟不上对手,那么他就很容易防住你,可能还反攻你呢。”所以,李志国很注重队员的基础培养。“从开始一点一点从最基本的手、步怎么动,怎么上手、怎么上腿开始去引导他,慢慢的到最后能实战、定型,到动作连接。”
       有了执教方法还得看队员能不能接受和执行,因此,李志国在选队员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要想让自己的训练理念更好的体现,选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好的选材就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好的孩子他天生的跤感要好,他的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都要好一些。”
       苗子选好了接下来就是能不能进行刻苦训练了,在李志国看来,训练中最难过的一关是体能的专项训练,“体能专项训练它不是说像纯的技术练习,技术练习分好多种,我可以分解开来让队员每天练不同的内容,这样不会枯燥。但是专项练习就不一样了,不仅单调负荷压力也很大。”比如专项力量训练,要求队员之间相互扛起对方在规定时间内冲刺一定距离,“长时间这样单调的训练对队员的身心都是一个考验,因此只能不断地调整队员的情绪更多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绩,进而调动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因材施教队员看到希望
       对于运动员来说,有了充足的体能作保障,接下来出成绩就要看技术过不过关了。在队员的技术训练上,与体能训练的“千篇一律”相比,李志国更注重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同样的技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因此,训练中不能用一个技术来训练所有孩子。”
       在这方面,让李志国印象最深的是对队员王世达的训练。“这个孩子当时来的时候身体条件一般,但是他最大的特点是爆发力特别好。”谁成想,训练起来李志国就有些“头疼”了,“能力强、力量大可是动作不太协调,比如抱腿这个技术动作,他运用的很好,不过让人有点‘头大’的是,他接下来的衔接动作总是有些‘迟钝’。”
       只看单纯的技术动作,王世达完全具备了省内夺冠的实力,就是因为动作的连贯性不好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在2014年省运会没能取得理想成绩。“之后我们就根据他这种情况专门设计了提高柔韧性的训练,另外就是加强抱腿后的连接。”李志国的办法是先让王世达和小级别的队员练,“因为陪练队员体重轻,相应的技术动作就好处理,主要是让他找感觉特别是动作之间的相互连接的感觉。”并随着技术动作之间的衔接逐渐熟练,陪练的级别也不断随之增长,直到在应对比自己更大级别的队员时也能进行很好的技术发挥。
       通过这样针对性强的强化训练,王世达的技术动作组合运用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在去年的省级比赛中拿到了冠军之后又在全国少年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除了王世达,李志国从执教至今已经培养了杨志伟、鲁东旭两名全国冠军;张红强、王琪、高龙基、武家豪等30多个河北省各类比赛的冠军,这让李志国很欣慰,“看到自己的训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心里确实非常高兴。”
摔跤魅力在于斗智斗勇
       谈起自己的执教生涯,李志国表示有波峰也有低谷,“但是我从没有想过离开摔跤去做别的工作。”原因除了对该项目割舍不断的情感外,还有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体会体会摔跤自身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对于多数人来讲,国际摔跤就是两个人较劲看谁把谁摔倒。“其实不是这样,摔跤是讲究智谋的。”李志国说,“不是说有膀子力气就可以来当摔跤运动员,现在的摔跤讲究非常多,手眼身法步要有非常协调的配合,只有真正的去接触才能到摔跤要求的东西太多,比如脑子不好使或者身体条件不行,很难达到预想的成绩。”
        “比如,比赛中在对手没有破绽的情况下,你要用怎样的战术去调动对手,怎样通过各种手法、步法达到得分赢人的目的。这都需要在比赛瞬间做出决定,需要超人的智慧和胆量才能达到。”李志国表示,这不是训练或者教练说教能达到的,“必须队员自己用心去体悟,用实践去积累经验。”
       场上队员斗智斗勇,场下教练员也在进行智慧的比拼。“要及时发现比赛中的问题,然后在短暂的时间内告诉队员应该怎样应对。如果比赛中不能解决,那么一定要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解决。”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摔跤
       一谈起摔跤,李志国就有说不完的话,不过,高兴之余最让他担心的是人才的流失。“参加训练的人少,所以,向省队输送的队员就比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原因是队员们往更高水平发展的欲望没以前强烈了。“参加国内、国际乃至奥运会等大赛欲望不是很高,一方面是省队的训练非常苦,孩子们一时适应不了,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水平和国际高水平相比有差距,孩子们看不到太好的希望。”
       即便如此,李志国还是千方百计挖苗子找人才,“记得最初招生时,就在学校边待着,看见身体条件好的学生就走过去跟人家聊,跟孩子家长聊,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希望能把好的苗子招上来。”为此,李志国没少遭孩子家长的冷嘲热讽和白眼,不过李志国没有感觉有多委屈,“我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来了解这项运动,你只要来了,付出了辛苦,孩子的能力和成绩自然会提高。”
       另外,在人们普遍担心的运动员未来出路问题上,李志国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队员的出路还是蛮多的,除了专业队之外,比如去体院深造或者参加职业表演类比赛还有就是健身等,有了一技之长总有发挥的地方。”李志国表示,在目前参与摔跤项目业训的人员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来说这些,并不是给自身从事的项目“贴金”,而是因为自己太喜欢这个项目了,所以才继续坚持着,“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际摔跤能够在更高的舞台上绽放、辉煌,为此,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体育生活报记者 宋云杰  图片为李志国提供)
责任编辑:赵鑫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