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年:敬业的体坛教坛常青树
坐落在省会石家庄范西路与民心河交界的原体工大队宿舍与河北省田径队训练场仅隔着一道栅栏墙。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院内的居民经常会看到一位耄耋老者,倚栏翘望队员们在运动场上训练。
“如果不是身体有病,我现在应该也在指导学校的孩子们训练。”老人名叫李贺年,说这话时,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和些许无奈。看得出,老人家是心有不甘。也难怪,一位曾让河北田径队男子中长跑保持长达十年长盛不衰,并在全运会上囊获男子1500米、3000米以及3000米障碍赛冠军的传奇教练,如果不是客观原因,怎么肯轻易放下自己手中的教鞭呢,何况这支教鞭在他手中已经握了近五十年……
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优秀运动员
教练一般都有过运动员的经历,李贺年也不例外。“我当运动员时的经历和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李贺年幽默地说,“1952年拿过河北省第一届省运会冠军。”之后,在历次全国比赛中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顺利入选国家队,并在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上,获得两项冠军破四项全国纪录;1965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1项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
“我的成绩还可以吧!”李贺年细数着自己运动生涯的时,总是幽默的来句反问,“不过,你不要以为我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靠着身体好才得到的。”
确实,与自己的辉煌成绩相比,初中时期李贺年的身体素质根本没有值得骄傲的资本。“上初一的时候,身体非常虚,听课的时候,总觉得外面有人在给自己讲课。”这样的情况,是吃药,看病,还是休学?当时家里并不富裕的李贺年,开始自己想办法改善这种情况。而他当时的体育老师,给了他一个中肯的建议:“你也不用找这个找那个了,你就跟着我练体育就行了。”
将信将疑的李贺年,决定从最简单的项目开始:跑步。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强健起来,李贺年开始挤出一切课余时间跑步。起初,挤时间训练对于当时住校的李贺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每天早晨六点就要吃早饭,上早自习。为了训练,他只能赶在六点之前,完成一个训练任务。“我当时住宿舍,怕影响到大家休息,我都在头天晚上就准备好第二天穿的衣服、袜子、鞋,提前打好洗脸水,早晨起来一个翻身抹一把脸穿上衣服就走。”而训练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四肢力量不行,就开始利用课间十分钟,完成俯卧撑、腰腹肌等训练。
为了治病,李贺年一天不落的坚持训练,而这过程中,李贺年对跑步并没有提起兴趣。“1952年,我到河北省全民运动会上一比,青年组一个第一,一个第二。我感觉训练尝到了些甜头。”提起当年的崭露头角,李贺年的嘴角不禁上扬。“那个时候大家练得都少,我比别人训练得多,我就成绩好。”1955年开始,李贺年在三个项目上,都创了河北省的最高纪录,自此,他在赛场上开始所向披靡。而长期形成的训练习惯,让他开始进入了一种不练不行的状态。
1957年高中毕业,李贺年从北京通县被保送到了河北师大体育系。而他在之后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了三项冠军。成绩突出的他,顺利的进入了国家田径队,开始了在国家队八年的运动员生涯。而一直对体育兴趣不大的他,在这期间经历了让他转变观念的一件大事。
1959年,正值建国十年大庆。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获得了两项冠军并破四项全国纪录的他,十分有幸地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庆祝会和国宴,见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以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和莫大的荣耀,这让他感到了无尚的光荣。“当时体委只有我和师大的一位老师代表河北省参会,我第一次意识到,体育还会有着这么多的荣誉。从这时开始,我转变了观念。我明白,体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他和政治,和国家的荣誉都是联系着的。我代表的,不只是我自己。”从此,李贺年的训练开始从“不自觉”到“自觉”,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在国家队的训练,强度要比之前大得多。起初,李贺年业余时间训练只是为了健康,并没有强制的任务,训练的强度弹性较大。但在专业队训练,便是为了竞争,为了出成绩。这期间,刻苦训练的李贺年,得过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疲劳症等等疾病。最严重的时候,他每天中午只有在天坛公园的树底下,才能睡得着觉,下午还要继续完成所有的训练内容。“当时是最痛苦的,没有人会要求你什么,只会告诉你,下半年有个比赛,你要提高成绩。受伤、生病,都在坚持训练。为了竞争,为了胜利,不管怎么样。都要练我们有的队员训练之后累倒在场地上,说以后有孩子,再也不会让他练体育了。”李贺年说着笑了,虽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在李贺年运动生涯的黄金期,中国体育在世界上还没有排位,也没有参加奥运会,只与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互访交流。直到1984年,中国才正式参加奥运会。“我们当时成绩再好,也只限于国内。我们想要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很多运动员都在坚持着,是真的不容易。青春都是有限的,等我们可以参加奥运会了也都过了自己的黄金期。”而这,也是李贺年运动生涯的一大憾事。
“我自己完全是苦练出来的,当时在国家队,工资只有10块钱。但当时总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我从事了体育,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给我的机会,我必须好好训练,不会再想其他问题,什么毕业后工作怎么办之类的,统统没有想过。”说到这里,李贺年顿了顿,神情中却满是坚定。
从“心虚”到“踏实”的敬业教练
1966年,李贺年从国家队回到省里,成为了河北田径队的教练。“从第一届到第九届全运会,算起来我有七个全运会冠军。有三个是我自己的,剩下四个是我的队员的。”李贺年不无骄傲地说。“每次取得成绩,我都没有特别激动。我总感觉,这个队员练到差不多,就应该跑得很好,他应该取得这个名次。如果特别高兴,那只能说明你没有料到会拿冠军,是意外收获。”在李贺年担任河北田径队男子中长跑教练员期间,我省中长跑项目多次在全运会上获得冠军,他可谓是带领我省中长跑走过了黄金十年。
当问及李贺年当初所带的运动员中的代表人物时,李贺年笑着说道:“突出的实在太多了,我带运动员,最多的时候12个人,最少的时候6个人,每年比赛,都没有没冠军的时候。”
别看李贺年带出的队员都成绩优越,这近五十年的教练做得得心应手,可事实上,刚做教练的时候,李贺年感觉很是心虚。“当运动员的时候,都是别人练你,每天有个训练计划你照着好好练习就可以了。可做教练不一样,你手里有十几个队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技术缺陷,你得动脑筋,让人家按着你的路子走。这个过程很费脑筋,也怕耽误了人家队员。”
李贺年做教练,综合了三个独特的方法来源:用自己做运动员时的经验,“偷师”别的教练的好方法,综合运动员自身的素质和想法设计训练。“做教练需要综合很多方面的知识,用这些知识训练你的队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要求。你的脑子里,需要有很多东西。”从到国家队做运动员的第一天训练起,李贺年就坚持着每天记训练日记,一天都没有落下过。直到65年离开国家队,他整整记了八本训练计划。这也为他日后做教练,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做教练后,李贺年也善于观察其他教练的做法,取百家之长,他将这种借鉴笑称为“偷”:“训练场上有很多教练,都有自己的方法,投掷有投掷的方法,跳远有跳远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看多了也能总结出适合自己项目的方法。”而他,也愿意听取运动员的想法,并耐心与他们交流。“运动员的想法可以听,但还是需要疏导加强制。教练可是真费脑筋,其实和学生训练时候一样,相当难受。必须强制挺过去,难受其实就是提高的前期,但运动员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李贺年曾经为了劝说一个队员解决问题,整整说了四个小时。“我喝了两壶开水。这孩子调皮,还有点懒,我就用激将法刺激他,他不听,就强制他。无论如何,我都得对他负责。”
而做教练一两年后,李贺年渐渐摆脱了这种心虚。他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选拔标准和训练目的。“我知道哪个队员好,哪里不足,就要特别训练这个队员的问题。运动员,比赛一提高成绩,他就信你了;总不提高成绩,他就怀疑你的训练手段有问题。”而同时,李贺年的培养标准不再局限于出运动成绩,对于很难再出成绩的运动员,他不抛弃不放弃,始终带着大家训练并未大家寻找出路。“我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运动员,作为他们的教练,我需要为他们负责。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我都是有针对性的培养,作为运动员他们的成绩可能落后,但作为人才,他们不落后。”他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自己的一番认识:“我的思路是比较宽的,人才不一定从竞技场上走出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出运动成绩,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样的,为国家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体育系统的干部,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在他的帮助下,很多运动成绩并不突出的运动员,提高了文化成绩,有的成为了体育系统内的优秀干部,有的成为了体育记者,同样为体育事业发光发热。
从教练到教师的身份转变
1996年,退休后的李贺年又到其他学校运动队做身体素质教练和基层学校教师。但无论到哪,李贺年和当初带专业队伍一样敬业。而且,身份的转变,让他对体育训练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专业队没有的惊喜,倒是在校园里得到了。”李贺年饶有兴致地为我们讲起了他在中学教课期间的一个小故事。当时,他所带班级面临中考,体育30分。他的学生中一个小姑娘体育总是不及格,正发愁时她找到了李贺年。李贺年告诉她:“你按我的方法训练,我帮你。”于是,李贺年开始带着她,每天早晨出操之后,按照他们考试的是项目——仰卧起坐、跳远、铅球,利用课余给他“加餐”:有针对性的练习腹肌、臂力等等。小姑娘肯吃苦,认真按照李贺年的要求,一样不落的训练。很快,小姑娘的成绩便初见成效。李贺年欣慰之余,也总是有着小惊喜:没想到自己对她的训练竟然作用这么大。终于,到了大考之时,这个总是全班体育成绩倒数的小胖姑娘,成为了一匹黑马:她拿到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这真的是给了我大大的惊喜,那种成就感,和当教练带队员的时候真是不一样,这个真的是没想到。”李贺年说着,不禁笑了起来。
虽然这个成绩与自己队员拿全国冠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从中可以看出,李贺年的认真劲没有变,其敬业精神丝毫不减。
“你敬业,你才能把事当事。当教练,必须要动脑子。你动脑子,就能学到很多东西,但也一定会吃好多苦,需要想好多问题。想教好,你必须比别人勤奋得多,动脑筋动得多。当教练不能懒,运动员六点钟起床,我就得五点半起;就算操场上别人都走了,只要还有一个运动员,教练就不能走。你对他们关心的越多,他们才能越服你。 ”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的支撑,李贺年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五十年执教生涯。“如果身体允许,我还是希望去所学校带带孩子们。”李贺年平静的话语中透露出不服输的激情,“我觉得,我的经验还能帮助他们,最起码能让他们有一个好的身体。你说对吗?哈哈哈!”李贺年爽朗的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