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体育局

菜单
    主页 > 体坛冀语 >

幸运教练的幸福人生——记河北男子标枪教练马良仲

    他家境贫寒,虽然接触体育时间不长,却凭借着超乎寻常的天分,从1958年到1960年,三年之内六次打破全国纪录,成绩背后的他是幸运的;光环之下,他却因伤无奈退役转做教练,不过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得意门生——纪战政、耿胜利、曾胜利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再次先后刷新着全国成年、青年、少年各级别标枪记录,奖牌背后的他是幸福的。这位既幸运又幸福的耄耋老人就是河北男子标枪教练马良仲。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这位河北体坛的老前辈。
 
    误打误撞 一战成名
    马良仲出生在衡水市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条件有限,学生时代的他并没有接触过任何体育项目,没见过任何体育器材。1952年,经过简师培训后,马良仲被分配到一座完小,教一至四年级数学。“你可能想不到,那时候我第一次见到篮球。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简陋,就连老师们的自身知识也十分有限。”半年后,意识到差距的马良仲主动提出去师范进行深造学习,可是没想到这一去竟让这位“数学老师”误打误撞的闯进了体育圈。
    相较于农村单调、艰苦的环境,师范校园内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马良仲眼前一亮,他也经常乐其不疲的活跃在其中。“当时学校里比赛投掷垒球,一帮年轻人聚在一起,结果谁也扔不过我。当时老师就说了,哎哟,你小子扔这个这么厉害,那投手榴弹也应该不错,以后有比赛这两项你就都参加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良仲爽朗的笑声中透着一种自豪。随后,马良仲代表沧州去唐山参加河北省运动会,一举打破了河北省手榴弹最高纪录,一时间在省内声名鹊起。1956年,第16届奥运会选拔赛在北京举行,马良仲代表河北出战,再次拔得头筹。紧接着,在1957年的全国田径运动会上,马良仲再次获得了该项项目的冠军。
    由于成绩优秀,马良仲一时成了河北体育届的“宝贝”,省体委为了表彰其杰出成绩特意划拨了伙食补贴经费,以保证他能正常训练,这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是很多运动员梦寐以求的事,更是一种荣耀。“因为这件事,学校里还特别开了大会表扬我,同学们都很羡慕,老师也更重视了,那我当然就更得努力练了。”同时,因为手榴弹项目不是国际比赛中的正式项目,因此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马良仲开始转变训练方向。“投手榴弹的技术和规则与掷标枪基本上相同,所以就想着干脆练标枪试试。”马良仲说,“投标枪投掷好的能投手榴弹,但是手榴弹投的好的不一定能把标枪扔的远。”说到这,马良仲还向记者讲述了当时闹出的一个笑话。“虽然决定了练标枪,但是标枪怎么练啊,大家见过但谁也没投过,学校也没有,于是我们就找来了竹竿,不过竹竿份量不够,我们又在竹竿的中央加上些铅皮来增加重量,就这样做了个‘标枪’。”虽然大家对于标枪陌生,但是竹竿在淘气的小伙子眼中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是一位同学自告奋勇的拿起自制“标枪”就使劲往外扔,结果因为动作不对,“标枪”突然横了过来,一下子磕在了后脑上,瞬间起了一个大包。“当时大家扔标枪的姿势都是五花八门的,也没有老师教,唯一一个体育老师还是练体操出身,所以每天就是自己练,摸索着练。”        
    1958年,因为出色的体育成绩,马良仲正式调入省体委,并被安排参加体育干部训练班进行学习。随后,河北体委搬入天津,河北省内五百余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齐聚于此,自此正式开始了系统性训练。随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马良仲荣获标枪项目第三名、手榴弹项目第五名,相较于以往的成绩,这次的发挥并不理想。“比赛结束了教练帮着我一起总结原因,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比赛状态进入的过早了,等正式上场了,那兴奋劲都过去了,总的来说还是比赛的经验太少。”虽然对于成绩有些失望,但马良仲并没有因此沮丧,“那时候哪想那么多啊,不论成绩好坏,只要是让我参加比赛我就高兴。”
    找到了比赛失利的原因后,马良仲迅速做了相应改善和调整,1960年,他终于再度在比赛中打破全国纪录,并成为手榴弹项目全国第一个突破80米的运动员。不过,转年,一次意外的受伤却让他的运动生涯迎来了转折。“受了两次伤,一次是肩,一次是肘,当时我就想,这下投掷类的项目那肯定是没法练了,我就试试跳远吧,那时候的成绩是6米7,试试跳高,1米83,成绩也还可以。”考虑到马良仲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听话、踏实的性格,教练打心眼里喜欢也心疼这个弟子,于是提出让他做自己的助理教练。“教练跟我谈了好几次,一直安慰我说,练不了也没关系,就来帮着他一起带队员。”因此,1963年,年仅二十多岁的马良仲就开始有了自己的队员,而队员的年龄有些甚至与他相差无几。
 
    身份转变 因材施教
    一边带着队员,一边兼顾着自己的训练,马良仲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但同时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教练的不易。因为沉稳的性格,当队员时的马良仲从未跟教练发生过矛盾冲突,但是当教练的他却没少遇到“不听话”的队员。“我有一招,晾着他!我不会一味的去做思想工作,队员觉得自己有道理,我就让他按着自己的想法练,更从来不为这个跟他们闹别扭。但是慢慢地他摸索着练着练着就主动来找你了,或者逐渐就符合你的意思了。其实虽然有时候队员嘴上不好意思说,但是你教给他的方法他都往心里去了。不过当教练的,队员的想法一定要听,因为只有他们知道训练的感受,这一点谁也不能替代。”
    从队员到教练,虽然一样身在田径场,但在马良仲心里,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大不同。“当队员那会简单,训练是被指教,主要是听教练的就行了。可这带队员的学问就要大得多了,要根据每个人练得情况和特点,制订专门的方案。比如你带小队员,那就必须得高标准,要帮他们把基础打牢了,得严厉;对老队员就不同,他们有基础了,自己练得时间也长了,肯定会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这时候你就得多考虑听听他们的想法。”
    在马良仲看来,训练当中一定要讲求“因材施教”,根据队员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离开赛场已经几十载的他,如今早已淡忘了曾经的辉煌,但是说起带过的队员有什么特点,马良仲一下就来了精神。“有的队员属于发挥型,一到比赛场他就来劲了,抖抖胳膊就能进入状态,我管这样的队员叫‘上场欢’;而有的队员,明天比赛,今天就站不住脚了,屋里屋外来回转悠。比赛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也别扭,那也活动不开,这种队员就是‘早兴奋’。”
    那什么样的队员是好苗子?身经百战的马良仲有着一双独到的火眼金睛。用他的话说,他挑的队员并不“整齐”,几乎涵盖了各种身材和类型,看似并无规律可循。曾经也有领导对他的选材方式提出过质疑,但是马良仲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看法。“挑队员要观察他的特点,不能光看他的身材,一比划动作他至少得像那么回事才行。在投掷几项中,一种项目一个特点,铅球是推,铁饼是旋转,标枪是跑起来投,链球是绕,你得看他适合哪个条件。”说到这儿,马良仲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1973年,他和另外一名铁饼教练一起带着队员在沧州进行集训,一个投手榴弹的女运动员意外的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当时那个小姑娘手榴弹也可以扔,铅球也可以投,各种项目练得很杂,是个全面人才。虽然她身材优势不突出,但是她很有特点,我俩一看,她的特点更偏向于铁饼运动,而且绝对是个好苗子。不过我们俩那会只带男队员,就想着一定得把她举荐到铁饼女队去,不能埋没了。”在马良仲等人的推荐下,当初平凡的扔手榴弹的小姑娘正式进入了河北女子铁饼组。此后她一鸣惊人,22次打破亚洲女子铁饼纪录,她就是河北铁饼名将李晓慧。
    不怕训练辛苦,就怕不能训练。说起那些年训练的故事,在马良仲眼里没什么难事,让他感到最艰难的时光竟是那段没有队员可带的日子。“最开始是纪战政,他和北京体院的一个女孩谈上恋爱了,两个人总是异地也不是事啊,所以他就提出来想去北京。带出来个好队员哪个教练希望他离开啊,可是咱也得为队员想想啊,思前想后我决定放他走。”在纪战政离开后,马良仲的又一得意弟子耿胜利被美国看中,提出了想去美国发展的意愿。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队员被国家队看中,要去练十项。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一时犯了难。“我当时就很难以理解,为啥这些队员出了成绩就一个个的就想走啊。”面对队员接二连三的离开,马良仲心里又是心酸又是不舍,甚至有那么两个月的时间,他还遭遇到了手下一个队员都没有的尴尬。“那一阵每天去田径场看人家别人训练,我却只能在办公室干着急,没队员呀,成光杆司令了。一气之下,我就想干脆调个成绩不好的队员过来,好队员留不住啊。”虽然嘴上止不住的抱怨,但是眼看着心爱的弟子们有了更好的发展,马良仲的脸上依旧不自觉的带着一种骄傲。“现在想想也都理解了,毕竟咱们这是省队,人家有机会去国外或者国家队训练,毕竟平台不一样,离开以后机遇也会更好,再怎么舍不得咱也不能埋没他们。”
    回首几十年的体育路,最让马良仲自豪的不是个人荣誉,还是那些他心系的弟子。“我带的队员不多,但是成功率可不低。我的徒弟,少年纪录有人破过,青年记录有人破过,成年记录也破过。而且是男队员也有,女队员成绩也没落下,都全了,这是我比较满意的。”
 
    风云几十载 遗憾中退场
    1997年已经到退休年限的马良仲再次被返聘回队,信心十足的准备第八届全运会。“干了一辈子体育,临了最后一次比赛了却失败了。”时至今日,马良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旧是倍感遗憾,无法释怀。“那场比赛本来应该很轻松的,两个参赛的队员赛前状态都不错,及格赛的时候如果能正常发挥都是可以一枪达标的。”在马良仲心里,那场比赛怎么看都是可以十拿九稳的拿上名次,但是偏偏两个队员在预决赛时纷纷出现了状况。“一上场,两个人连着失误,全不灵了。急的我在看台上忙给他们比划,他们也看见了,都知道,可奇怪的是就是领悟不了了,结果两个人连前八都没进。”
    最终带着遗憾,马良仲告别了赛场,也告别了他心爱的田径事业。退休以后很多训练队私下跟他联系,希望他能再次出山,马良仲对此也有过心动,但是因为身体和家庭的原因,他还是放弃了。“我的右眼因为青光眼白内障手术失败现在几乎看不清东西了,那怎么训练,咱不能耽误队员。”从1958年正式进入河北田径队,从队员到教练,忙碌的生活使得马良仲几乎很少回家,甚至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都与妻子两地分居。因为日常训练繁忙,马良仲一年只有在冬训前的调整期里有十五天的假有机会回家看看。“上学那会回家有母亲照顾着,后来结婚有媳妇儿了,家里的事就更不用操心惦记了。说实在的,就是现在退休了,像做饭啊什么的家务活我还不会干呢。”说完马良仲也忍不住哈哈一笑,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幸福。
    自打退休以后,马良仲便几乎再没有回过田径队,问其原因,他笑笑回答:“我不愿给人家添麻烦。”与其他人的看法不同,马良仲认为每个教练和队员都有自己训练的方式方法,既然离开了训练场就不要随意掺和队员的训练,以免好心办了坏事,反而给训练添了乱。“有时候也想去看看,但是又怕影响人家。不过我也有办法啊,我就站在家里隔着铁网看,正好就对着他们的训练场,这不就能看见了嘛,这多简单。”话虽简单,但情真意切。这一眼望去包含了多少对河北体育的牵挂与不舍,也满怀着对未来河北田径事业蓬勃发展的期待。(本报记者 赵鑫雅 宋云杰)
责任编辑:河北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