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体育局

菜单
    主页 > 体坛冀语 >

杨子明:从跤坛奇才到功勋教练

    我的有生之年,我希望中国摔跤能被更多人接受,也呼吁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以及政府的支持,能让这项古老的民族运动得以传承和发扬,走向世界。

    在河北柔道界,提起杨子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便练就一身中国式摔跤绝技,驰骋天津各大跤场没有遇到过敌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摔跤冠军,十场比赛下来衣不沾尘;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至退休,他从事教练工作30余年,为我省培养出无数柔道和摔跤运动员、教练员,如今全省11个设区市97%的柔道教练员都是他的学生。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中国现代跤坛的传奇人物。

 

    跤坛奇才 出师如蛟龙出海 

    杨子明1928年出生于天津市一个贫苦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六人,作为老大的他,自然要为家里分忧,于是在11岁那年,他被送到玻璃厂当学徒。当学徒虽然很苦,每天起早贪黑,但自小活泼好动的他还是喜欢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12岁的时候,他跟人练习地秧歌。在他14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工厂门口的道馆里很多人练习摔跤,一招一式都非常讲究,杨子明被深深吸引住了。从那以后,他对摔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拜天津卫的一位摔跤前辈“一条龙”史占坤为老师。“我从小就爱运动,因而身体素质很好,老师也看好我,认真的栽培我。”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这项技艺在流入到天津后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完善,并有了更大的创新和发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有很多供百姓观看跤手切磋的跤场,有的跤场有几十名跤手,观跤者把跤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整个跤场都被围个水泄不通,可见当时摔跤扎根天津的土壤之深和天津人对摔跤的热爱程度。杨子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中国式摔跤技艺的。“旧社会学东西讲的是不学成不出师,因此,我每天除了当学徒,业余时间都是在苦练摔跤。”

    但是,家里人知道杨子明在练习摔跤之后,却极力反对。“因为在那个时代,摔跤被人们看成是‘下九流’的职业。所以只要我回家,父母亲看到我一身土,就知道我又练摔跤了,就罚跪,还不给饭吃。”但就算是这样,杨子明还是偷偷的练习。所幸那时候当学徒,不住在家里,因此,家里人虽然反对,却不能阻止他。

    1948年,经过六年时间的苦练,杨子明出师了。年轻气盛的他一出师便如出山猛虎,来往于天津市的各个跤场,几乎没有输过。他甚至还赢了天津卫跤场赫赫有名的“四大张”中的两大张(“四大张” 为张鸿玉、张连生、张魁元、张鹤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摔跤项目有了很大发展。杨子明如鱼得水,开始在跤场上大放异彩。1952年在天津市举行的摔跤选拔赛中,杨子明获次重量级冠军。后来他代表天津市参加1953年华北区比赛,又获冠军。此后,他每年都参加全国比赛,均获得第一名。他还创造了十战连胜的记录,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冠军,被跤友们誉为“衣不沾尘、跤坛奇才”。

    1958年,天津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杨子明开始代表河北省参加比赛。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杨子明在中国式摔跤比赛次重级比赛中,获得冠军;1965年,在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他代表河北省参赛,获得中国式摔跤次重级比赛的第三名。“当时一是年龄大了,已经39岁了,体力就比以前差多了,另外也受了伤,软肋骨折,因此只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绩。”

    在众多场次的比赛中,杨子明大战蒙古选手曾格的那一场最为人称道。曾格在蒙古是摔跤好手,身大力大,据说双手按住两个站立的牛的头部,人牛较劲,他能把两头牛按倒跪地。杨子明和曾格在场上较量,三局没有见绊儿,不分输赢。为最终分出胜负,有关领导提出再加一局一绊定盘。在第四局中,仍然没有见绊。最后,凭借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运用以柔克刚的方法,最后算小分,杨子明获得冠军。

 

    转做教练 诲人不倦桃李争妍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上世界五十年代末,杨子明开始以运动员兼教练身份参赛。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河北中国式摔跤队停训、停赛,直至1970年底队伍解散。1973年,为备战第三届全运会,杨子明受命任教练开始重新组建河北中国式摔跤队。“当时,保定、沧州两市的中国式摔跤有一定的基础,我和同事在这两个市挑选了20名队员,组建起了队伍。”

    虽然是一批有些基础的队员,但是杨子明还是从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开始抓起。他认为,好的教练,最先教会队员的应该是保护自己,“一个好的教练,应该不让队员受伤。”因此,直到半年后,他才开始让队员进行实摔训练。

    为了让运动员“勤”,在寒冬腊月的训练中,他要求队员只穿着秋衣裤甚至跨栏背心,“很简单的道理,穿的少会很冷,因此他们只有使劲练,才能保持体温,同时这样容易练出爆发力。”为了带动队员训练,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穿着秋衣裤陪运动员进行训练。“教练教练,有教还得有练,看他们哪不对了,应该马上去比划,教给他们正确的动作。”对于偷懒的队员,他则采用罚的办法。“哪个队员不好好练了,我就和他摔,把他摔地上之后,还让他晚下课半小时,举500次哑铃。”

    在训练场上,杨子明是严师,但在生活上,他却像一位慈父。“对这些孩子们,要像亲儿女一样疼他们。”队员生病了,他让老伴给做好吃的送来;夏天天气热,有的队员吃冰糕冰棍,他就严厉制止;有的队员偷偷抽烟,他看见了就让队员把烟扔了。“这些对气管食管不好,孩子们年龄小不懂,咱做教练的就得看着他们。”

    前河北省男子柔道队主教练、现任省体举柔中心副主任的周益强是杨子明的得意门生之一。他是1978年入队的,提起恩师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年龄还小,宿舍又没电视,连个半导体也没有,半大孩子们哪肯在宿舍呆着,因此一有空就想往外跑。为了管好我们,杨教练24小时都在队里呆着,吃饭睡觉全管。他每天吃完晚饭就在体工大队门口一坐,一直坐到九点多,九点半要求我们必须睡觉。当时我们年龄还小有些不理解,后来拿了冠军之后,我们才明白他对我们的好。要没有他这么负责的教练,我们不会有后来的成绩。可以这样说,杨教练是为河北柔道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

    正是有了杨子明这样教练员的无私奉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北省中国式摔跤队在全国中国式摔跤和柔道比赛中夺得了数十枚金牌,并向国家集训队输送了多名运动员。杨子明所带的运动员中有不少人也成了有名的教练,例如张建忠、周益强、申金刚、郭建生等。

    1983年,杨子明受命组建河北女子柔道队,“当时,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建起了女柔队伍,我们比先进省市晚建队两年多。”建队之初,他面临的是一无人员、二无场地的困境。“因为当时没有女孩练这项运动,”为了挑选出好的苗子,他在省内各市业余体校田径、武术项目的苗子中挑选了十几人,前往天津河北省体工大队训练基地场馆。为了搞好训练,他和队员们埋头在天津刻苦训练,连续几年不回家。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队伍技战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建队第二年4月,队伍首次参加全国比赛,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后,在多项全国比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并为国家队输送了人才。

 

    有生之年 盼中国跤能真正走向世界

    1995年,67岁的杨子明退休了。退了休的杨子明并未放下他所热爱的中国式摔跤和柔道,此后的几年间,他忙于在全国各地的摔跤、柔道赛事中当评委,在体协体委做顾问,在全国锦标赛中做裁判。

    近几年来,80多岁的杨子明这才真正放松下来,“年龄渐渐大了,感觉有些累了,所以这几年我出门比较少了。”闲暇时间,他会听听京剧、评书。除此以外,他每天会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虽然退休多年,杨子明仍然深深牵挂着河北柔道队的发展。他有时候还会回到河北柔道队,向队伍授课,谈谈技术,指点一下小运动员。

    然而谈起中国式摔跤,老人仍然有着深深的遗憾:“我14岁开始练中国式摔跤,我认为,中国式摔跤是真正的国粹,它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在观赏性上是其他类别的摔跤不可比拟的,它典雅、优美而且具有东方神秘的色彩,完全有理由在中国乃至世界进行推广。”

    “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奥运项目,扩大了影响。因此只要中国式摔跤进入奥运会,相信也同样会被世界各国接受和推崇。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希望中国摔跤能被更多人接受,也呼吁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以及政府的支持,能让这项古老的民族运动得以传承和发扬,走向世界。”(本报记者 张月霞 冯晶)

责任编辑:河北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