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发布推进“奥运冠军之城”建设系列措施
保定发布推进“奥运冠军之城”建设系列措施
2025年体育高端制造业规模超50亿元
日前,保定市发布系列措施,推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场馆设施等高质量发展,助推“奥运冠军之城”建设,让体育成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鲜明符号。
2021年12月,在保定市冰雪运动会上,涞源县学生进行冰雪运动展演。通讯员武晓然摄
培养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
建设一支以体育竞技为主,教学、科研、产业、营养、康复、运动防护等专业为补充的高水平体育人才队伍。
优化体育人才流动配置渠道。体育行政部门可采取选聘方式,面向全国招聘高水平体育人才。鼓励保定籍冠军及其他高水平体育人才,到市体育局挂职担任领导职务。对培养出全国以上冠军、为保定市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退休教练员,进行市场化聘用。省以上专业运动队退役、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一级运动员以上等级的运动员安置到公办中小学入职,可不受教师资格证限制。
完善体育人才激励保障措施。专职教练员、优秀运动员享受伙食服装补贴,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伙食补贴标准每人每日不低于25元,运动服装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伙食补贴标准每人每日不低于20元,运动服装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高水平体育人才可不受单位岗位设置数额限制,破格申报中级、高级职称。一级运动员以上等级的国家级、省级专业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根据其取得的成绩,可申报教练系列相应等级职称。
鼓励优秀体育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保定籍冠军回乡创办体育机构或实体。符合规定条件,个人可享受20万元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合伙创业或共同创业,可享受最高130万元创业担保贴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创办小微企业,可申请300万元创业担保贴息贷款,贴息期限2年。将高水平体育人才纳入保定市燕赵英才卡政策中的住房保障范围。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在评优评先、年度考核、教研成果评奖等活动中,体育教师占比不少于20%。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实行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双贯通”机制,既承担体育教学任务也负责专项体育训练,到2025年每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聘用2名以上专职体育教练员。采取学校+体校(体育社会组织)“双导师”“双走课”机制,彻底打通学校与体校(体育社会组织)之间壁垒。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家庭、学校、体校、社会”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对接保定市4所体校,畅通体育后备人才成长通道;支持驻保高校与中小学共同成立高水平运动队,拓宽青少年运动员升学通道;建设学校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打通学生升学和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输送通道。
高碑店市京南体育小镇极限运动广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体验。 通讯员王伟摄
提升体育场馆设施水平
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满足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和全民健身需求。
加快市级场馆建设。加快推进保定市文体新城项目,建设体育场、游泳馆、体育公园等综合性场馆设施,2022年开工建设,力争2024年建成使用,打造现代化大型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改造提升市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市游泳馆、挪亚体育馆,在市区北部谋划新建高标准游泳馆。
打造健身普惠工程。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健身设施。每年建设惠民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80个以上、各类健身步道150公里以上、配建更新健身器材10000件以上。到2025年,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地校共建共享场馆。探索与高校共建共享体育场馆模式,重点依托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驻保高校优质场馆承办各类体育赛事,谋划与河北金融学院共建体育场馆,支持保定学院提升场馆设施。推动大中小学和事业单位等机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鼓励推行低收费和错时限时免费开放。到2025年,全市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全部对外开放。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供地方式,简化审批手续,为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创造条件。支持社会力量在新建小区配建兼具应急避险需求的健身场馆设施,利用存量厂房、商业仓储用房等建设运动健身设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各类运动休闲驿站、智能健身驿站、文体活动运动驿站等。
2021年9月,保定市竞秀区举办的陆地冰球比赛。 通讯员张冬梅摄
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住体育市场壮大趋势,建设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体育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重点推进涞源、阜平、易县、涞水、唐县、曲阳、顺平等西部山区冰雪运动系列赛事;利用阜平旅游公路资源,开展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赛事;利用易水湖资源,开展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赛事;利用涞源“凉城”环境优势,举办白石山登山节、山地马拉松等赛事,打造知名户外运动休闲聚集地,带动健身休闲服务业。开展重点项目引领行动,加快推动七山滑雪度假区、全民健身中心、华中山地运动公园、莲花山攀岩体育小镇等项目建设,夯实运动休闲之城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产业。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国内外体育协会和知名赛事公司等办赛机构,谋划引进各类高端品牌赛事活动。发挥保定籍奥运冠军的社会影响力,推进与中国篮球协会、排球协会、滑冰协会、省大球中心合作,重点承办足球、篮球、网球等群众基础好、观赏程度高的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顺应消费升级需求,与电竞俱乐部、腾讯集团、野人体育等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发展电子竞技、智慧体育、山地户外等新兴体育赛事。到2025年,全市培育1至2项国际品牌赛事,2至3项全国品牌赛事,5至7项自主精品赛事。
着力壮大高端制造产业。支持体育用箱包、塑胶跑道、健身球、运动鞋等传统体育用品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体育用品产业联盟进行备案,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培育一批体育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体育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实行项目“代办制”“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以及相关人才、创新、总部等政策,吸引国内外体育制造头部企业来保投资。到2025年,全市体育高端制造产业总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形成5个以上体育高端制造业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