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私教职业
目前,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碰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催生出一批炫酷、新鲜、有趣的新职业:互联网私人健身教练、家庭营养健康顾问、在线旅游咨询师、电商导购员、自媒体编辑……这些新职业成为年轻一代的择业新宠。新职业为什么被看好?新职业有多大发展空间?从今日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探访新职业”,聚焦在新消费大背景下涌现出的新型就业方式,走进新职业人群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真实的从业感受。
运动康复,矫正形体
私教上门就像医生送诊到家
“我平均每周工作14个小时,月收入8000元左右,与之前在健身房的收入相比差不多,但自由多了”
北京西三环北路,某居民小区。在王涛家的客厅,地板上放着一根圆柱状泡沫轴,经过几次尝试后,王涛好不容易站上去。“脚趾保持放松,不要抠轴。胸向前移动一点,臀向后移动一点,骨盆前倾一点……”在他身旁,健身教练李易文不停变换着指导语。
这是李易文第二次来到王涛家,指导他做平衡性训练,目的是改善腰椎曲度。
王涛供职于北京某广告公司,伏在办公桌上写策划,经常一趴就是大半天,结果腰椎出了问题。“我想去健身房,找专业教练帮我指导一下形体锻炼,但无奈工作太忙,很难抽出时间。”王涛说,“从网上看到李易文教练对物理治疗很在行,我就约他上门服务。两次课程后,真的感觉好很多。”
运动康复、上门指导、矫正形体,乍一听像社区医生到家送诊,其实,它们正是私人健身教练这个“老”职业的“新”内涵。
职业私教并不是新事物,一对一式的私教模式前些年已开始流行。但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私教兴起,是近两年的事。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私人教练的发展提供了新依托。Keep等健身APP、微信公众号,燃点、河狸家、约教练等O2O健身平台,已经在业界有了很高知名度。就北京而言,如今每个平台都有数十位教练,总数在300人以上。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健康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私教,量身定制个人健身计划。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健身市场规模达300亿元,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超过1万家,持健身卡的用户超过1500万人,其中大概有1/3的会员希望选择私教上门指导。
李易文说,他的工作时间是这样的:60%通过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进行网络预约交易,接单后与客户线下约见或者上门服务;剩下的40%分成三块:为线下新客户提供服务、给猎豹公司员工做器械训练、在“猫角”工作室当形体指导。
此外,李易文还是果壳网的健身科普作者,在爱奇艺上录播健身教学视频、在社交平台解答健身问题,从业方式“互联网化”。从2008年第一次兼课动感单车算起,李易文在这行摸爬滚打了8年多,虽然中途换过很多岗位,但对人体解剖学、运动康复理论的培训与学习,从未落下。
“我现在每周‘在行’接单数固定在3个,每小时价格为250元。”李易文对收入现状还算满意,“由于之前在业界积累了一定名气,去年3月‘在行’刚上线时,我的约单数爆棚,每周至少有7个;后来为保证服务质量,不得不限定数目。加上别的活儿,我平均每周工作14个小时,每月就能挣8000元左右,与之前在健身房的收入相比差不多,但自由多了,更有成就感。”
专业指导,敦促锻炼
家庭居室成了浓缩版健身房
“在家里购买沙袋、哑铃等器材总价通常不超过2000元,而现在低于2000元的商业健身房年卡几乎没有”
李易文的上一个东家,是海淀区学院路附近一家健身俱乐部,他在那儿共待了两年。去年10月,俱乐部新来的经理要求每位教练每月至少卖出8000元课程。由于李易文不喜欢推销,在新的业绩要求下,他没能达标。与管理层几次沟通无果后,李易文辞职了。
“成为一名互联网健身私教后,教练的价值不是被束缚在健身房的大型器械上,而是依托于口碑;有更多经验、更好技术的人,一定会受欢迎。” 在谈到互联网对私教职业的影响时,李易文说:“商业健身房的优势主要是拥有大型器械,你只有办卡成为会员,才能使用蝴蝶机、龙门架等器材。上门服务主要是技术指导,只需教练的理论、手法,必要时借助一些小型工具,就能完成形体锻炼与健身康复的目标。”
曾经有个习惯性崴脚的客户,走的道路稍不平坦就会崴脚,想解决这个问题却找不到方法,他在网上看过李易文的科普文后,通过文章给出的链接约他上门。李易文凭手法治疗、平衡训练,两个月后客户的足踝运动功能就恢复了正常。客户很感激,又向身边朋友推荐了这位“靠谱的李教练”。
李易文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传播途径,让信息传播效率变得更高,更容易开发潜在客户,“如果说传统健身房最多辐射到所在街区的方圆3公里左右,那么网上的私教,在全北京甚至全国都能接触到潜在客户。”
目前,私教职业逐渐细化,分成形体、体能、体重管理、康复、健美、普拉提、瑜伽等。细分后的教练,倾向于只提供自己擅长专业范畴内的指导,“这反映了私教挑选准则从‘最壮’向‘最懂’的变化。” 李易文说。
李易文认为,请私教进家,除了提供技术指导,还能敦促学习。“把家里变成一个浓缩版的健身房,从性价比来说也很划得来,在家里购买沙袋、哑铃等器材通常不超过2000元,而现在低于2000元的商业健身房年卡几乎没有。”
门槛不高,人员复杂
第三方平台监管难到位
“上门服务需要很高的信任度与安全感,隐私性很强,如果提供教练的平台对教练的信息管理不到位,一旦发生了侵害事件,可能将无法追责”
业内人士认为,能接、敢接上门服务的互联网私教,在资质、经验、技术、形象以及口才上,较之一般的传统教练更好,付出的时间成本更多,收费也会高一些。虽然私教入驻、签约的第三方网络平台都有审核机制,审核合格者才有派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私教就没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从事健身教练的人群中,体育专业学生、退役运动员等专业背景的人群占到72%,其中有42%来自体育专业毕业。在成为健身教练前,90%考取了相关职业证书,58%参与了俱乐部上岗培训。虽然健身教练行业的规范性不断增强,但由于私教门槛不高,人员复杂,一些私教专业性较差。
有的私教依托互联网平台评价体系进行的排名,做出类似于淘宝某些店铺刷好评的口碑欺诈行为,干扰消费者选择。对此,李易文认为,网络平台要发力,监督各种信息的真实性。“比如,互联网健身平台可借鉴淘宝评判商家是否在刷好评的算法,发现有私教刷好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一旦发生纠纷,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按照追责流程走,提供相关的资料证明,辅助调查。”
健身界出现过这样一个极端案例:某学员想从85公斤减成75公斤,私教满口答应,称买40节课就行。等课程快结束,还未见明显效果,教练就会悄悄在学员课后喝的补剂中添加脱水剂。喝完把体内的水分排掉,一称体重,果然“轻”了很多。但实际上,药效一过,体重又回来了。
李易文认为,上门服务需要很高的信任度与安全感,隐私性很强,如果提供教练的平台对教练的信息管理不到位,一旦发生了侵害事件,可能将无法追责。“如果是健身房的会员被教练训练坏了,他可以直接起诉健身房;但第三方平台提供的预约服务,一旦发生纠纷,只能在客户与网络私教二者之间解决,平台最多提供辅助证明。”
在福建泉州某健身俱乐部课程经理林凯明看来,保险购买也是隐忧:“我之前从业的健身俱乐部,教练都会买意外伤害险,倘若学员训练发生事故,至少有保险兜底;但单独上门服务的互联网私教,在保险这一块可能容易忽视。”
林凯明还担心,网络平台的下单服务都是明码标价,但上门服务后的私教与客户熟络后,有可能抛开网络平台,以更优惠的价格,直接对接客户,干扰市场秩序。
科普常识,提升素养
规范行业也需要消费者帮忙
“随着消费者健身素养提升,能形成倒逼机制,推动私教职业整体素质与规范化程度的提高”
“说实话,我不愿意被称作‘私教’,那会让人想到是一群在健身俱乐部‘卖课’的人;普通的肌肉训练,活儿我都懂,也干得很好,但我更愿意将医疗护理属性加入健身中,被称为‘康复教练’。”李易文说。
林凯明认为,私教水平良莠不齐,“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把私教职业培训和各大高校结合起来,将二者的实践优势与理论优势互补,帮助私教提升水平。”
比如,进入健身平台,常看到网上贴着明星教练们的“光辉”履历:国家二级运动员、健美大赛冠军、知名体育大学毕业、高级健身顾问、红叶体系认证……一些刚步入社会的20岁毛头小子已经私人授课1000小时,真实性让人怀疑。各种头衔、名号难辨虚实。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认证证书、体校科班出身等,都代表不了什么,招聘企业更看重应聘私教本身的能力。一次,李易文在某公司竞聘,一同竞争上岗的私教中,不乏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持有者。但李易文把他在“在行”上的200多个好评页面直接发过去后,公司一眼就相中了他。
李易文认为,私教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国家认证,关键在于教练职业群体自身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否则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有教练指出:“消费者健身素养的提升,也能形成倒逼机制,推动私教职业整体素质与规范化程度的提高。”
“很多健身消费者追求不切实际的减肥塑形目标,教练明知道不行,但在消费者一再央求后,也只好顺坡下,说上完多少节课就可以达到目标,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这也可见健身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李易文说。
“互联网私教市场潜力大,但当一名成功的私教不容易。”李易文建议,为促进私教训练效果的整体提升,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学员的健身档案能在不同平台自由流动。这样,即便学员换了教练,新教练也能像医生拿到病人病历一样,根据病史,结合现状,因人制宜开出更好的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