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提出5年目标和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家鲲表示,《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就着力破解当前困扰全民健身发展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
实现体育强国,任重而道远
北京咏怀体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表示,“十四五”《全民健身计划》是“十三五”时期相关计划的延续。“十三五”期间的《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首个五年计划,明确了全民健身发展的性质,各要素内外部关系、格局、重点和未来走向。在此基础上,“十四五”《计划》更注重基层供给,更强调标准化建设,更突出协调和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该《计划》还是我国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后的首个五年计划。王兵表示,中国与世界体育强国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上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实现体育强国,任重而道远。
王兵认为,五年计划作为一个短期战略,更多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服务。因此,在新冠疫情依旧全球蔓延的当下,作为国家战略的全民健身需要确立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更明确的发展目标。
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在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卫融合、促进体旅融合三个方面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校长吴锦鹏强调,中小学校肩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更应该认真落实好在全民健身中的任务要求,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不少于1小时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引导、指导学生每天校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与此同时,学校还需发展好体育特色项目,在组织好校内体育活动、竞赛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校际的、跨区域的体育赛事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也要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郭建军分析认为,从2019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体医融合”到如今《计划》中提出的“体卫融合”,这一个字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和思路的变化。从“医”到“卫”,前者更集中于“被动医疗”,后者则强调“主动健康”,从“体医融合”到“体卫融合”,这种变化是一种升格。
《计划》提出,要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要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这些都对我们的工作有具体指导意义,《计划》提出要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这也对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郭建军说。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研究员何文义认为,旅游是人们常见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休闲活动。从体旅融合的角度来看,是通过体育把人流集聚过来,通过旅游的业态如吃、住、行、游、购、娱,把体育产业价值转化出来,来实现“1+1>2”的产业基础。
智慧化服务成为全民健身新抓手
《计划》中提出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鼓励体育企业运用“上云用数赋智”“运动银行”等手段,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
据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史小强介绍,“运动银行”概念最早是在2017年全民健身日提出的。“运动银行”专为线上运动和健身人群开发,类似运动人群的“运动财产账户”,可通过运动数据兑换实物或者进行非实物的体育消费。
史小强表示,此次《计划》中提出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运动银行”制度,是对2019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政策延伸,并将举措更加具体化,旨在进一步号召全民不断拓展健身运动时间和空间,让运动健身成为百姓新的时尚生活方式。
何文义也表示,智慧化服务是此次《计划》中的一个亮点,把科技融入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当中去,可以利用科技降低运动的风险,有利于运动项目的普及。
科技同时也更具有娱乐性,让人更容易坚持一项运动。“科技信息技术赋能于体育,普及起来更广泛、更容易,从这个角度为全民健身找到一个新的可行抓手。”何文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