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在家门口踢上球 比国足进世界杯更重要
昨天,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足球场地数量超过7万块。如果届时真能变为现实,对于中国足球无疑是重大利好,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让百姓在家门口踢上球,可能比国足打进世界杯更重要。
全国足球场地 设施建设规划出台
《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共同编制。时间跨度为5年,涵盖6大方面,对全国足球场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建设方式和资金来源、开放利用和规划的组织实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规划》首先总结了当前我国现有足球场地设施情况,指出足球场地设施是发展足球运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现有足球场地设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足球运动需求不相适应。截至2013年底,全国拥有较好条件的足球场地1万余块,平均约13万人拥有1块足球场地,与足球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足球场地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最大硬件障碍。
场地建设 给足球发展打地基
作为《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后出台的第一个具体规划,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普及和发展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足球场地设施无疑是最为重要硬件基础。
《规划》提出,要“以群众健身、足球普及为导向,以校园和社区为重点,积极建设群众身边的足球场地设施”,透露出此番球场建设的两个重点:一个是学校,一个是社区。业内人士认为,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是整个足球体系的根基,是足球人口的最大“蓄水池”,因此,《规划》抓住了足球发展的“牛耳”。
按照《规划》,足球场地建设方式为综合利用、修缮改造和新建扩容3种,资金筹措则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及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三种渠道。此外,《规划》也针对俱乐部的训练场地保障提出了要求,提出将建设2个国家训练基地和若干省级训练基地,这也为职业足球和国家队提供了保障。
让百姓在家门口踢上球
此次《规划》提出,在2020年达到7万块足球场的规模,意味着在未来5年,将新建和改造6万块足球场,每万人拥有的足球场地数量将从目前的不到0.1增长到0.5-0.7。
根据《规划》,2020年前,将修缮改造校园足球场地4万块,实现每个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均建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均建有1块以上标准足球场地。
在社会场地方面,2020年前将改造新建社会足球场地2万块。除少数山区外,每个县级行政区域至少建有2个社会标准足球场地,有条件的城市新建居住区应建有1块5人制以上的足球场地,老旧居住区也要创造条件改造建设小型多样的场地设施。
如果规划的目标能够实现,意味着目前学校、城市和农村踢球难的状况将所缓解,一定数量社区内足球场的建立,也将实现百姓在家门口有球踢的愿望。我们不能总是在电视上看别人踢球心潮澎湃,下楼就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让百姓在家门口踢上球,或许比国足打进世界杯更为重要。
而如果更多的人能在家门口踢上球,更多的孩子在学校能踢上球,有庞大人口基数的我们,又何愁打不进世界杯、甚至更进一步呢?
政策发力关键在配套
不管是校园和社会场地的改造和开放,还是在住宅或公共区域新建场地,都离不开教育、规划、国土和住建等部门的共同发力。
目前,虽然《全民健身条例》中对住宅小区配建体育设施有所要求,但由于存在监管难和执法难的问题,新建住宅体育设施不达标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对于足球场地的开放、改造和新建,各个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并明确监管责任,才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出台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而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也将为配套政策的出台提供顶层的协调机制。另外有专家建议,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缺乏的大城市足球场地建设,可参考国外的经验。比如日本东京,在部分公共公园和河流两岸改造和建设成“运动公园”,每个运动公园包括若干球场和其他运动设施,免费和低价开放,以满足周边市民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先行启动了足球场地的建设,他们的经验或值得借鉴。广州2014年启动社区小型足球场建设,到今年底将建成100个。广州体育局负责人介绍,这些足球场都分布于人口较为密集的社区,每周的免费和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14小时。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在制定政策细则时,相关部门应当明确,足球场地的建设不影响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以免“拆篮球场建足球场”等情况发生。
中国足球获得大动力
作为参与编制此项规划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的场地建设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带给中国足球的改革和长远发展“很大的动力”。
“中国足球要上去,很重要一条是场地要建设上去,”他说,“这应该说对足球改革是很大的动力,对我们的足球长远发展是很大的建设。”
对于这样的任务目标,虽然有困难和挑战,但应该“很有希望实现”。他说:“国足要去参加12强赛,一定要用100%的努力把来之不易的机会把握好。我们也要用更高标准、更系统工作,来保证他们的良好发展。” (王浩明)
为“建设身边的 足球场”点赞
对于“积贫积弱”又处于“政策红利期”的中国足球而言,《规划》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十分及时而必要。未来5年,如何真正把“规划”变成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现实”,让“及时雨”彻底滋润足球事业,将是中国足球发展的一次“大考”。
令人欣慰的是,《规划》将“有效增加供给,增强公益性,提高可及性”作为指导思想,可谓把准了群众对足球场地需求的“痛点”。长期以来,“想踢球没场地”是很多足球爱好者最无奈的事,至2013年底,全国较好条件的足球场地只有1万多块,而且还包括一些不对外开放或者很少开放的场地。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特别提出建立学校和社区场地资源共享机制,显然是寻求解决长期存在的“沉睡场地”问题,这也是当前群众比较普遍的一大呼声。正如《规划》所言,足球场地设施是中国足球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场地可用,足球爱好者和孩子们都面临无处踢球的窘境,这样一份《规划》的出台,堪称“及时雨”。
建设“群众身边的足球场地设施”,这点至关重要。倘若修建的场地十分偏远不便,那么再好的场地也只是统计里的冰冷数字、政绩簿上的“金字招牌”,对于真正要踢球的群众和中国足球没有任何意义。
再进一步讲,当实现了“7万块”目标之后,如何真正让场地用起来,并一直用下去更为重要,发展足球运动,没有场地是不行的,但只有场地也是不够的。“建好之时”就是“闲置之日”的毛病不能犯,平时“铁将军”把门,偶尔用来参观的一幕也万万不能出现,这场“及时雨”要真正滋润下去,才能给中国足球的发展带来助力。
如果这“7万块”场地里,未来能真正走出我们的“小梅西”,那么中国足球距离冲出亚洲也就不远了。 (王恒志)